RFID的工作原理是:標簽進入磁場后,如果接收到閱讀器發出的特殊射頻信號,就能憑借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發送出存儲在芯片中的產品信息(即 Passive Tag,無源標簽或被動標簽),或者主動發送某一頻率的信號(即 Active Tag,有源標簽或主動標簽),閱讀器讀取信息并解碼后,送至中央信息處理系統進行有關數據處理。
RFID系統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,根據不同的應用目的和應用環境,系統組成會有所不同,但從RFD系統的工作原理來看,系統般都由信號發射機、信號接收機、編程器和天線幾部分組成,下面分別加以說明。
(1)信號發射機。在RFD系統中,信號發射機為了實現不同的應用目的,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,典型的形式是標簽(TAG)。標簽相當于條形碼技術中的條形碼符號,用來存儲需要識別傳輸的信息。另外,與條形碼不同的是,標簽必須能夠自動或在外力的作用下,把存儲的信息主動發射出去。
(2)信號接收機。在RFD系統中,信號接收機一般叫做閱讀器。根據支持的標簽類型不同與完成的功能不同,閱讀器的復雜程度是顯著不同的。閱讀器基本的功能就是提供與標簽進行數據傳輸的途徑,另外,閱讀器還提供相當復雜的信號狀態控制、奇偶錯誤校驗與更正功能等。
標簽中除了存儲需要傳輸的信息外,還必須含有一定的附加信息,如錯誤校驗信息等。識別數據信息和附加信息按照一定的結構編制在一起,并按照特定的順序向外發送。閱讀器通過接收到的附加信息來控制數據流的發送,一旦到達閱讀器的信息被正確的接收和譯解后,閱讀器通過特定的算法決定是否需要發射機對發送的信號重發一次,或者知道發射器停止發信號,這就是“命令響應協議使用這種協議,即便在很短的時間、很小的空間閱讀多個標簽,也可以有效地防止“欺騙問題”的產生。
(3)編程器。只有可讀可寫標簽系統才需要編程器。編程器是向標簽寫入數據的裝置,其寫入數據一般來說是離線(OFFL|NE完成的,也就是預先在標簽中寫入數據,等到開始應用時直接把標簽黏附在被標識項目上。也有一些RFD應用系統,寫數據是在線(ONLNE)完成的,尤其是在生產環境中作為交互式便攜數據文件來處理時。
(4)天線。天線是標簽與閱讀器之間傳輸數據的發射、接收裝置。在實際應用中,除了系統功率,天線的形狀和相對位置也會影響數據的發射和接收,需要專業人員對系統的天線進行設計、安裝。
相關文章: